静谧时分,常夜读《平凡的世界》,想起远在天边又近乎眼前的红烧云端下的连绵稻田,若隐若现,朴实无华,如坚固的城墙耸立遥远的边疆,世代守护着村民的生计和安康。更古以来,先贤们将不屈的精神抛洒在法治的田野上,希望国泰民安。作为检察人,我亦愿追寻先辈的步伐,守护在那片“法治的稻田”上。
四年前,我是一个平凡的法律工作者,在平凡的世界摸索行进;四年后,我是一个奋斗不止的检察人,在繁华的世间砥砺前行。参工四年,从人社仲裁到政府办公室,再从信访一线到组织部门,最后抵达梦想之地——检察机关,虽有过疲惫,但不曾退缩。我知道,那颗为法治而奋斗的初心,在四年的碾转中变得更加热切与期盼。
在检察人的世界里,等待是一个很老旧的词语,不曾留在这片“稻田”上,同事们忙碌的身影在太阳西下的余光中被无限拉长。在这里,“放水耕田”不会等待懒惰的人。检察人可以不伟大,但要好好“活着”,更要不平凡地“活着”。活着,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,也不是来自于进攻,而是忍受,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,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。它告诉我们,在平凡的日子里,想要不平凡地“活着”,需要耐心地对待每一个案件的琐碎、每一个当事人的诉苦,需要细致研究每一个证据细节、每一部法律疑难适用,需要读万卷书、行万里路的决心,方可在诸多困难面前屹立不倒,坚强如福贵一般。
余华原著《活着》之中的福贵是一个平凡的男人,但就是这样一个死里逃生的平凡男人在三年大饥荒,十年文革中与家人同舟共济相互搀扶,一起渡过了那些无比艰难的岁月。福贵是命苦之人,小儿子有庆因人为过错失血早亡,大女儿凤霞小时候因高烧聋哑,好不容易组建幸福的家庭却因产后大出血辞世,接着顽疾缠身的老伴家珍也与世长辞。忠厚的女婿二喜在码头做搬运工,还要照顾相依为命的儿子苦根,却因码头工人机械操作失误被水泥板活活压死。后来,只有外孙苦根和福贵相依为命。福贵老了,老到连耕种分给他的一亩责任田都力不从心。还好苦根从小懂事,五岁就会帮外公干活,连稻子都会割了。日子虽然苦,可在福贵眼里,活着也有了盼头。苦根最终没能活过八岁,在七岁那年吃豆子撑死的。福贵说,“这孩子不是嘴馋,是我家太穷了,村里谁家的孩子都过得比苦根好,就是豆子,苦根也是难得能吃上。”后来福贵真的是老了,就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,福贵说过,他饿死也不会动那十元钱,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他收尸的那个人,他们也都知道福贵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。日子一天天过去,可福贵依然活着,还买了一头老牛做伙伴。
在福贵的世界里,我们看到现实中的人沉湎于想象之中,又被现实紧紧控制,能感受到自我的分裂,又无法使自己变得纯粹。 透过余华的《活着》,我知道人和人之所以不同,不是因为外貌,而是因为坚持。坚持为爱的人付出,为热爱的事业奉献,为平凡的岗位做不平凡的努力。检察工作,清苦而平凡,我们可爱的检察人,有的两鬓泛霜,有的额头刻痕,有的风华正茂,他们是平凡的人,却也是不平凡的检察人。他们善良质朴、和蔼淳厚,他们苦口婆心、义正辞严,他们睿智儒雅、琴心剑胆, 他们为法治建设奉献青春,他们是不平凡的广安检察人。
在平凡的世界里,不平凡地“活着”,做法治的守望者,如福贵般坚强地活着,守望着家乡的亲人。而我愿追寻前辈的脚印,争做不平凡的检察人,守护心中那片“法治的稻田”,如己初心——与法治,山前已相见,山后毋别离。